非洲大蜗牛(Achatina fulica Bowdich),又名褐云玛瑙螺、非洲巨螺、菜螺、花螺,属软体动物门(Mollusca)腹足纲(Gastropoda)柄眼目(Stylommatophora)玛瑙螺科(Achatinidae)玛瑙螺属(Achatina),原发于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、奔巴岛,马达加斯加岛一带。随着引种养殖,已扩散至北美洲、南美洲、非洲、亚洲的60多个国家。现为世界性的检疫有害螺类,主要危害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和农林作物。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厦门。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将非洲大蜗牛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。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将其列入《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》。为做好非洲大蜗牛防控工作,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,特制定本意见。
一、主要识别特征及分布
非洲大蜗牛外壳较厚,有光泽,成体壳长一般为5—10cm,最大可超过20cm,外壳通常呈浅棕色,有淡黄色的垂直斑点,颜色深浅可随环境条件和饮食变化。非洲大蜗牛有7—9个螺层,整个螺壳呈圆锥状,壳顶尖,体螺层膨大,高度约占其壳高的3/4,螺层间缝合线较深;壳口呈卵圆形,其可将整个身体缩入壳内。卵椭圆形,色泽乳白或淡青色,卵壳富含碳酸钙,长4.5—7.0mm,宽4.0—5.0mm。
非洲大蜗牛雌雄同体,异体交配,繁殖能力强。在我国南方,非洲大蜗牛平均寿命5—6年,每年可产卵4次,一生可产卵6000多粒。

图1 非洲大蜗牛成螺及卵
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的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以及港澳台等地区。
二、生活习性
非洲大蜗牛喜群居,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潮湿温热地带,栖息于阴暗潮湿的草丛、菜园、果园、农田、林地、房屋墙角等隐蔽处,也多出现在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表层、乱石和枯草堆下。昼伏夜出,常天黑后活动,午夜前达到活动高峰期,次日凌晨返回原栖所或就近隐藏。幼螺主要取食动植物残体、地衣、藻类和真菌等,成螺取食瓜果菜叶、树叶及真菌等,每日摄食量高达自身重量一半。
三、主要危害
?。ㄒ唬┪:ε┝忠瞪?。非洲大蜗牛摄食能力强、食量大,主要危害瓜果蔬菜、园林绿化植物等,对入侵地农业、林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。
?。ǘ┢苹瞪锒嘌?。非洲大蜗牛严重破坏入侵地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,影响入侵地种植作物种类和陆生软体动物种群结构。
?。ㄈ┩踩死嘟】?。非洲大蜗牛是多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的中间寄主,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等疾病的风险较高,影响人类健康。

图2 非洲大蜗牛取食蔬菜和绿化植物
四、防治方法
?。ㄒ唬┡┮捣乐?。及时清理田间及周边杂草、垃圾堆、乱石堆等,减少非洲大蜗牛密度;越冬前整治可降低翌年非洲大蜗?;?。
?。ǘ┪锢矸乐?。组织人员在夜间、清晨或雷雨后蜗牛觅食时或者在其交配季节进行捡拾,捡拾时佩戴橡胶手套或使用垃圾夹等专业工具,结束后应及时洗手,若皮肤有破损应做好防护避免直接接触;也可在非洲大蜗??赡芤氐牡胤剑斗徘嗖说仁澄锝杏占?,到晚上集中收集处理。
?。ㄈ┗Х乐?。目前常用的药物有6%四聚乙醛颗粒(0.6kg/亩,撒施)和70%杀螺胺(0.05kg/亩,兑水喷雾)等,也可将其制成毒饵进行诱杀,施药时宜选择晴天,傍晚施用效果较好。在晚上非洲大蜗牛爬出觅食时用石灰粉撒施进行毒杀,其中非菜地每平方米使用生石灰0.2kg,菜地每平方米使用熟石灰粉0.2kg,施用时应尽量避免撒在叶片上。此外,也可直接对非洲大蜗牛撒施食盐进行处理。
(四)检疫防治。加强口岸检疫、国内蔬菜和绿化苗木调运检疫监管,截断非洲大蜗牛传入途径。
五、注意事项
注意施药人员安全。杀螺药剂和生石灰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,施药时应做好人员安全防护措施。